文章
论坛
  • 2020-10-26 15:04:15 3-12岁通识素质教育《小灯塔》 ,知识真的很丰富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科普教育视频,市面上几乎是没有对手可以匹敌。 画啦啦小灯塔—为3-12岁孩子提供通识类素质教育 让孩子掌握更全面的科学、艺术、人文等多方面关注孩子成长,帮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孩子的学习更快乐,让孩子的视野更开阔。 画啦啦小灯塔教育原名叫小灯塔书院讲堂中间通识书院,如今更名叫小灯塔画啦啦,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孩子喜欢,家长省心。画啦啦小灯塔,为3-12岁孩子供给全面的科普和文史常识。小灯塔书院我的课现在参加了多个主题,让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好教育孩子。 全国最大素质教育平台之一 国内外资本巨头青睐,获数亿美元融资 产品技术团队均来自腾讯系、阿里系 ? 老师主要来源于一流名牌大学,录用率低于2% ? 课程由中科院专家教授、国家地理网等权威机构进行指导 ? 不打广告的情况下,500万付费家长口碑相传,极力推荐 61个国家的孩子都爱学,多套课程销量超百万份 如果需要,请留下邮箱,我会一一回复

    本帖有0条评论

  • 2019-12-23 14:50:29 西方儿童教育理论大盘点,非凡小狮教你如何构建科学育儿知识体系

    亲子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重大,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儿童阶段正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主要受家庭成长环境、父母言传身教、同伴影响。特别是早期亲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为关键,初为父母如何构建一套亲子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显得迫在眉睫。让我们先从理论源头梳理出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体系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爸妈们建立科学育儿观,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从容面对,告别育儿焦虑。 一、古代儿童教育思想,十五世纪前的 “孕育阶段” 希腊的柏拉图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主张,教育就是对儿童的习惯给予影响和培养。让孩子的心灵达到和谐的完善程度,以便为儿童将来成为国家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打基础、做教育准备。其核心教育思想有2 点 :第一,强调心灵与体质的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教育和训练。首先要以顺应自然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并继之以情感培养和理智锻炼。但是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与因为其他教育而妨碍儿童的身体发育。其核心教育思想有3 点 :( 1 )顺应自然,保护健康,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 2 ) 5 岁前通过游戏进行身体活动,多听故事,少做学业活动;( 3 ) 5 岁后适当开始学业活动,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罗马的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凸显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二、 近代 儿童 教育思想 , 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 “萌芽阶段”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一生最持久的经验和知识是儿童时期吸收、积累起来的,要对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废除强制灌输,注重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核心有5 点 :( 1 )及早教育;( 2 )范围广泛的知识启蒙教育;( 3 )重视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4 )保护幼儿身体健康;( 5 )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到了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强调,教育儿童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儿童自由发展,认为儿童应该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要让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卢梭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有 3 点 :第一,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第二, 5 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三, 5 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多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三、 近现代儿童教育思想, 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 “初创阶段”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是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被称为 “学前教育学之父”, 1840 年他首创幼儿园(幼稚园),学前教育的创立以此为标志。其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有 4 点 :( 1 )教育应当追随儿童发展之自然,顺应幼儿自我发展;( 2 )自我活动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鼓励幼儿自我活动;( 3 )鼓励幼儿参与社会性活动;( 4 )强调幼儿持续不断发展。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设“儿童之家”,她还创立了九大敏感期理论及蒙台梭利教育法。其学前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四:( 1 )感知——运动系统训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2 )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3 )教育内容:肌肉动作训练、实际生活训练、感官训练、读写算准备练习教具;( 4 )个人自由先于社会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 1900 年,杜威在其《学校与社会》里提出改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承认卢梭的儿童中心论,并指出,教育的一切措施将围绕儿童组织起来,要保护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激励儿童发展,不能无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的思想符合美国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得到传播和实践,确立了教育过程的对象是儿童。 当今美国开放式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就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物。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 4 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皮亚杰甚至认为,假设人在 17 岁所能达到的思维能力是百分之百,那么四岁时的思维能力就达到百分之五十。所以,教育儿童不能忽视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儿童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训练儿童的思维。 人类进入 20 世纪之后,儿童教育思想得到更大的发展,早期教育思想逐渐普及开来,儿童被作为教育的中心,儿童教育的理论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与儿童教育相结合,为儿童中心论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此后,儿童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促进了从知识教育向注重智力发展的转变,影响到全球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福禄贝尔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华德福教育理论,发展出了影响世界最广泛的幼儿教育课程,特别是蒙台梭利现已逐渐融入到我国的主流幼儿教育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条件的极大改善,我国亲子教育也随之兴起。据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调查说,中国亲子教育表现在家长的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的提高上,也表现在家庭教育科学观念与方法的传播更加有效和多样化,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注重儿童的全面成长,出现陪伴和亲子阅读趋势。 综上所述,家长需要了解一些儿童教育思想的知识,有必要认识和理解儿童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家长对亲子教育的深度理解。家长还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才能更好按照科学育儿方法进行科学施教。切忌照搬书本知识生搬硬套,正所谓每个孩子都生而不同,成长过程中都有自身的独特发展特点,家庭亲子教育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其理论体系才有更广阔的应用意义。

    本帖有0条评论

  • 2019-09-25 16:16:58 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方法都有哪些?众艾感统教育知识分享

    说起感觉统合,家长们最先了解到的是视、听、嗅、味、触、本体、前庭等方面的能力,大脑将这些从身体各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统合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统合能力。 但是无论是在专业的感统课程上还是在医院的检查测试中,大家都会提到一个叫做精细动作的能力,它到底是指的什么?感统精细训练怎么做,又有何作用呢? 精细动作的定义 精细动作是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及手部功能。它运用手臂和手腕作为稳定身体的支持点,继而用手掌和指头的肌肉来进行精细复杂的活动,包括基础能力和精细操作能力。 如:抓握,指尖动作(拿,捏,指,点,按)、手眼协调、手腕转动、执笔写、画等局部小动作,包括穿鞋,系扣等在内的各种精细运动,它是儿童能进行更复杂任务的前提。 精细动作训练的作用 动作发育有一定的的规律,通过各种动作的发育水平可发现并检查出大脑成熟程度,而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又可促进脑的发育,特别是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精细动作是我们人类解决细小问题的重要基础,它反映了我们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因为精细动作包括手的初级动作,如抓握能力,这是很复杂的手眼协调动作,受大脑的视觉中枢,手的运动中枢联合支配,当手神经发育的成熟、手指小肌肉成熟后才会有手眼协调活动。 感觉统合训练与精细动作的关系 每个儿童一出生就拥有感觉统合的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本能。不过,这种本能要想高度、健全地发展起来,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要在婴幼儿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第二,要在大脑与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发展。孩子只有手脚并用,才能使感觉统合能力协调发展。 1岁之后的宝宝,随着很多大运动技能的掌握,比如走路,跑,跳等,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们单独使用手部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也就是精细动作方面的发育。而这些发育将大大提高他们探索和学习周围世界的能力。 精细动作训练方法 0-3岁是精细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精细动作发展辅助大运动去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以下分别列举3岁以下及3岁以上孩子的训练方法: 3岁以下: 1、搭积木 训练时,由家长先搭好一个简单的图形,例如小汽车,让孩子去模仿。根据孩子的情况,可适当给予协助。这项训练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模仿和空间感知力,在过程中引导孩子开发出更多的玩法,给予鼓励表扬,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串珠子 根据孩子能力决定是否示范,在孩子能独立完成串珠子训练后,可增加难度让孩子在五颜六色的珠子中捡出相同颜色的珠子串在一起。 3岁以上: 1、画线练习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拿笔姿势,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在纸上随便乱画,进一步教会孩子画点、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当孩子具备了控制手指动作的能力后,再教他们学画图形。 2、拼图练习 可用废旧纸板画上小动物形象,然后将小动物图形的四肢沿线剪开,将部位拼图打乱,让孩子去拼合,锻炼孩子的手指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孩子获得知识的最好的方式是动手操作周围的环境,以此来锻炼小肌肉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发展早期的孩子需完成取物,画画,写字,生活自理等许多活动,精细运动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指标之一,也是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基本依据。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8-09-07 15:49:00 社会太复杂,新闻老报道孩子被拐,应该让孩子还是少点社交更安全吗?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社交缺失与社交能力弱化的根源在于幼儿阶段社交教育的缺失,孩子社交能力缺失有孩子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等综合原因。 (1)遗传因素。孩子社交能力的缺失,有一部分是由于遗传心理特征造成的。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 (2)家庭因素。家庭是造成孩子社交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幼儿缺少伙伴,习惯于在封闭个体空间活动,造成了孩子社交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学业和生存竞争,家长们对学龄前儿童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社交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 (3)幼儿园因素。一方面,有些幼儿园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自我表现和群体性表现机会减少,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教育环境基本以园内为主,无法提高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阻碍了社交能力的提升。 (4)社会因素。针对孩子的社会保护机制尚未完善,家长对于周围环境的不信任。比如,幼儿在社交交往中走丢或者是遭遇拐卖的风险较大,造成父母只能减少或禁止幼儿社交活动来回避风险。

  • 2017-09-11 13:25:00 宝宝总是乱扔东西,难道还不敢教育教育?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大声制止孩子,并教育他这是不对的。但事实上,家长的训斥容易造成孩子不敢探索。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 2016-06-23 09:14:00 小孩老师介绍一种叫做旁观式教育的方法,这到底是什么呀?

    我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我对旁观式教育的理解吧。在美国黄石公园,1988年发生了一场大火,大概三分之一的森林被烧毁,当时管理人员就当了旁观者,任由大火肆意蔓延,但是10年以后,人们都生态影响进行了科学研究,发现这场大火给予公园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它淘汰了森林中的一些病树、枯树,让新树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这些周期性的自然火可以帮助古老的植物祛除病害。在平时,看到枯树倒在河里,枯叶掉落河里,阻挡了水流,管理人员也会充当旁观者,不去清理。因为当枯枝落叶掉在河水里的时候,各种水生物是最好的生存环境。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许多自然现象看似很简单,其实背后隐藏了很多必然的规律性,每一种物种都要去面对一些灾难才能重新获得新的生长周期,所以我认为许多时候旁观,同样是一种有效的作为。 时下的一些教育现实让人很难看到旁观者的踪影,为有效的学习,不少家长把孩子应该自理的各种事务,统统包揽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些老师为了高分的目标,不惜让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须亲身经历的过程,只是在用填鸭式的教育,让学生超前收获许多理论性的知识,让他们失去了一些自主进取、摸索、提高、完善这一系列艰难的历程,我想这就是我们孩子现在缺失的一种品格吧。所以我觉得旁观式教育能够更好的引导孩子自我的成长。

  • 2016-02-04 16:57:00 小孩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分分享,怎么办啊?

    有些孩子在比较小(1~2岁)的时候,不是很愿意分享,家长就觉得孩子现在这样未来是不是会很自私呢,然后就开始教育。家长出现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作为新手家长,没有经验又比较着急,一心想着要教育出如何如何优秀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此时的生理决定了他不理解这些,也不可能做到。 孩子长到三四岁了,家长知道了我要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但又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和呵护,顶着一颗完全的接纳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要求或要求很低,这反而妨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再长大一点,四、五岁的时候,家长又容易被周围同龄的孩子影响,被同龄孩子之间的比较所占据,放弃以前获取的关于孩子教育的所有知识。家长要了解和坚持自己养育孩子的大方向,知道每个阶段教育孩子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孩子学才艺,不是说不学,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地学,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的探索和发展等等,学才艺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这一部分,其他方面都不发展了。 等孩子九、十岁的时候,家长又发现了很多问题,这时的家长更着急,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管教,认为如果这时候再不好好教育,一生都要废了。却不知道对于这阶段孩子的教育,需要放手,管得越多,效果越差。 等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如果依然不顾孩子的情绪,不断地加大掌控,亲子关系就容易变得很糟糕,因为一般孩子到初中阶段就进入一个叛逆期。此时家长采取一些间接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反而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一阶段。 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成长的特点,管教的方式也应随之而变,家长要先对孩子了解,才可能做到教育有方。日常中很多家长会把孩子表现的一些小行为联系到很大的方面(道德、品格等),而过度去管教,却不明白有些是孩子生理上决定的。

  • 2016-02-04 16:49:00 不知道是不是我要求高,孩子学东西好慢啊,如何是好啊?

    如果家长内心没有那么焦虑,可能不需要多少知识,也不一定需要专家,只要心平气和的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用很放松的心态去养育,都会明白孩子的成长规律,但现在很多家长十分焦躁,容易忽视自己在日常中看到的孩子的一些表现。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都是新手爸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有所欠缺,如果父母自己再不积极进行学习和思考,而只是一味听信长辈或周边人的讲述,那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总结来说,很多家长出现错位教育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家长缺乏学习,所得到的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不够全面,对孩子成长规律了解不够;第二个原因和家长的心态有关,现如今焦虑是家长甚至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百科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