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蹿红 打扮成“科学”就好骗 既然电视媒体并不适合作为科普的工具,为何近年来被用科学包装的节目越来越红火?江晓原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科普观念有关,老百姓习惯了崇敬科学,却并不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伪科学才能大行其道。 “国人对科学的崇敬和信任根深蒂固,因此希望科学家能用一切通俗的方式来‘传道’。长期以来,在科学家和大众媒体的通力合作之下,营造出了科学和科学家高大、完美的形象。这种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江晓原认为,基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公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现实,在中国形成的传统“科普”概念,也是一幅类似的图景:广大公众对科学技术极其景仰,却又懂得很少,他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仰望着从天而降的伟大的科学家们,而科学家则将科学知识“普及”即“深入浅出地”、单向地灌输给他们。 正因为长期都是“单向”的传播,受众从来不会想过,科学是可以被质疑的。江晓原说,我国甚至专门有一部《科普法》,“为什么没有‘哲普法’?对于培养人生观来说,不是普及哲学更重要吗?科学只是用来做事的,而我们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做人。” “因此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也许因为科学的地位被抬得太高,所以任何欺骗行为只要戴上科学这个‘帽子’,都特别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并达到目的。” “不难发现,媒体和各方面推手把一个养生专家包装成功把他推到公众面前时,这正是符合传统科普方式的传播:你只要相信,不需要质疑。”江晓原说。 他认为,类似事件的增加在促使人们必须尽快更新科普观念。只有对科学有全面正确的理解,才不会盲从。真正的科普应该是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内容应该包括对科学的反思和质疑。 “比如你要知道,科学很先进,但是用科学制造的毒奶粉也是成果之一。科学不是完美的,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可能会被滥用,并产生负面效应。” “只有理解了科学,你才不会盲目相信科学,才会在听到绿豆能治病这样的观点时产生应有的质疑,而不是只要看到他的一个专家身份,就迷信权威。”江晓原认为,相对于揭穿一个张悟本来说,在国人心目中普及科学文化的道路任重道远得多。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