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

您所在的位置: 营养 > 美食专题 > 冬至吃饺子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由来

2016-12-16 出处:其他 作者: 佚名

关键词: 冬至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饺子 冬至吃什么

冬至饺子:

  冬至吃饺子,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说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像耳朵形状的物体(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到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

  从那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托,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驱寒保护耳朵。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月,这风俗一直延续下来,但“祛寒娇耳汤”人们已经不吃也不会做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那饺子馅当然也不再是中药药物了。再到后来,连这事的起源人们也说不清楚了,只是记住了一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在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河北一带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一年,汉军于冬至这天向进犯的匈奴发起反攻.河北百姓对浑氏和屯氏恨之入骨,为响应汉军行动,他们除去踊跃支前外,还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意思是剥浑氏与屯氏的皮,吃浑氏与屯氏的肉,以求平息战乱,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夏至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太阳到达黄经90°,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民俗专家表示,夏至和春节、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 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意即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一天短一线”。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冬至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