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模仿行为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纠正,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纠正,以免适得其反。 @视觉中国 首先、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看在眼里便会不自觉学起来。亲朋好友间的嬉笑打闹,甚至是电视、影片中的情节,都会成为孩子的“行为示范”。若有感统失调的孩子,与人打招呼或碰触因为力道控制不好,也就很容易被误解是打人。也容易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冲动情绪,出现打人的行为。家长想要纠正的话可以通过读绘本故事,帮助3岁后的孩子学会分辨不同的情绪样貌。可以在孩子动手之前阻止他。同时利用“红绿灯”的概念教导孩子面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其次、孩子不仅是模仿家长的动作语言,还模仿家长的感受和内心,如果家长经常用沮丧和悲愤的心情来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也会学习,将这些不当的情绪当做是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因此,在孩子学龄前,应该给予孩子丰富多样的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刺激,让孩子们在脑子里形成较多的神经网络,而这些神经网络,则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储备。 最后、不同的模仿活动也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模仿各种动物的活动,比如模仿袋鼠走路,模仿小兔子跑步,模仿猴子攀爬;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模仿剧中的角色,进行语言的组织和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