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疸有什么病因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二、黄疸有什么临床表现1.基本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三、黄疸要做的检查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四、新生儿宝宝黄疸的识别绝大多数宝宝在新生儿期都经历过黄疸,作为80后或90后母亲,初为人母对于才出生没多久宝宝的黄疸手足无措。下面介绍一下识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小常识。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少数在生后第二天起就看到皮肤轻微发黄,以后逐渐加重,在第4-6天达高峰,然后再缓慢降至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宝宝一般在生后3周内消退。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也正常。化验血清胆红素一般小于12mg/dl。 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 3.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 4.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5.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反应差,哭声弱,少动,吃奶减少,发热或低体温等。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听力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因此,如果宝宝的黄疸为生理性黄疸,父母即不必担心,黄疸自然消退后对宝宝的发育不会有影响。如宝宝出现病理性黄疸中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及早到 医院 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