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小暑节气起源 1、小暑节气起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2、小暑三候指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3、小暑是什么节气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的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人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加上新上市的蔬菜。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关于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在小暑时节,各地还流传着不少习俗,尤其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即天赐之节。传说,这一天,宋代皇帝向臣属赐冰和炒面,故称“天贶节”。此日,群众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传说吃了炒面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小暑节气如何养生 1、心静:小暑之季,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2、饮食清淡,注意卫生: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3、做好防暑: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4、少冲冷水澡,少吃冷饮:很多人从外面一回来大汗淋漓,喜欢冲凉水澡,这样容易使身体受寒对健康很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