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的语言能力输在“玩”上

2019-07-31 15:44:16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3岁看大,7岁看老”流传已久,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证实。其实这句话指的不仅是孩子心理和性格方面,还包括语言能力。大量科研证据表明,孩子3岁时的语言能力能预测其小学三年级时的阅读能力,而孩子小学三年级时的阅读能力能预测其将来学业成就、就业情况和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因此,3岁前的语言发育非常关键。

  “贵人语迟”只是特例,并不是普遍规律

  曼彻斯特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研究结果得出,高达1/4小时候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在高中时期自我感觉交友和沟通方面都存在困难,这个机率高出其他孩子12倍(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3)。这不能不让人备感心酸。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真正靠自己独立生活。很多有社交障碍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没办法很好地接纳自己,他们可能会因此遭遇孤独、欺凌、甚至羞辱……找不到群体定位,被团队边缘化,在团队中没有朋友。有一个关于此类的调查,结果显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被伙伴们“隔离”或者从来都独来独往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相比,高中毕业前的转学率或者辍学率要高2~8倍,更有甚者会走向少年犯罪或自杀。

  “贵人语迟”只是特例,并不是普遍规律。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定要及时带孩子接受儿科医生或专业机构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专业评估。科研结果也发现,早期被诊断为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的孩子,经过语言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将来就学、就业能力。

  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呢?答案是,陪孩子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了解世界的最佳路径。游戏在孩子早期成长中极为重要。著名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孩子的玩耍以及与成人或同龄伙伴在玩耍中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孩子发展抽象思维,而且能为孩子的社交沟通和情绪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机会。

  “玩”对于孩子在沟通、社交情绪、认知、体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玩耍和游戏,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将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在“玩”中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孩子玩得越高兴,就越容易学习沟通与发展语言,而父母,就是孩子最早和最好的玩伴。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自己以及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的时间,多和孩子玩在一起,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或游戏。那么怎么陪孩子玩,在玩中又该怎么跟孩子沟通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父母最常见的几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

  保姆型:这类父母往往在孩子还没有向他们明确地表示出自己的需求时,就已经作出了预判,并且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不需要沟通就能得到满足,就失去了尝试和父母沟通的必要,当然不会再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沟通潜能。

  话痨型:这一类父母常常认为,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不停地多说话会帮助孩子语言发展,因此他们对孩子周遭的一切都在喋喋不休地讲述,而无暇去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也没有留给孩子机会来参与对话和互动。

  老师型:这类父母往往觉得孩子随意地玩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们会抓紧每次与孩子互动的机会“教”孩子“知识”,常常忘了“教”需要“寓于乐”,且没有根据孩子的能力来施教,因此孩子往往在与他们互动中感觉到压力重重,从而不愿意多与他们沟通。

  互动型:这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是我说你听,我说你做,或者你“说”我听,你“说”我做。这种互动是一来一往的,平衡的,并不是某一方在指挥着另一方。这类父母会用孩子的玩法在互动中把自己变成孩子的玩伴,然后在交流中针对孩子的兴趣加入合适的语言。他们往往与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看上去是在玩而不是在“教”孩子,但是孩子却最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语言和知识。

  从以上几种常见沟通方式可以看出,只有互动型的父母,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和沟通技能。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互动型的父母呢?这样的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中的哪些特点帮到了孩子的语言发育呢?记住以下关键点:

  1、成为孩子最好玩伴应遵循的原则?同看——玩孩子想玩的;同说——说孩子想说的;同玩——用孩子的方式玩。

  2、如何用孩子的方式玩?选自己的玩具;用孩子的玩法;在重复中添新。

  3、如何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一看:面对面地观察孩子(孩子眼睛看着哪里、手指着哪里、脸部表情和其他肢体动作以及嘴里说些什么);二等:耐心地等待孩子表达(掌握孩子的节奏,给予表情的鼓励);三应:对孩子的表达作出及时和恰当的回答(看得见、够不着,每次只给一点点,提供选择,故意犯错,不能独立完成)。

  4、什么是恰当的回应?容易听:突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容易懂:提供视觉提示;容易学:少提问多描述,不纠错只示范,加一点不多加。

  怎样玩更有效?专家给出的家庭小建议

  1. 尽量少玩电子产品,不是不可以玩,要控制时间。事实上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cademy)建议18个月以下儿童不接触任何电子产品(与亲人视频交流除外);2-5岁的孩子的接触时间应维持在一小时以下,并应在家长引导下观看益智性的内容。

  2. 高质量地陪孩子玩耍,每天抽出10-15分钟与孩子一起玩任何的游戏,避免向孩子提大量问题,不要把游戏变成考试,要和孩子一起在游戏中享受学习和互动的乐趣。

  3. 跟随孩子的兴趣点作为出发点,当然家长不是一味依从,我们可以基于孩子的玩法在慢慢拓展。

  4. 配合情景学习,语言的输入并非越复杂越好,家长应按着孩子实际的语言能力在他们已经掌握的语言基础上进行少量拓展。

  5. 父母在选择玩具和游戏时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感知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玩他不喜欢的玩具或游戏。比如有的孩子对触觉比较敏感,因而不喜欢玩黏黏的橡皮泥。有的孩子动感好,因而喜欢玩需要跑跳爬滚的游戏。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学龄前常常参与较为复杂的搭积木游戏,他们的数学认知(Mathematical Cognition)能力将得到长期的促进。此外,孩子在早期发育期间玩假想游戏的能力越强,他们成年后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水平就越高。

  FlySolo儿童发展中心ST资深治疗师李爽说:游戏是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即使在大人看来孩子只是在玩,而孩子们的大脑其实在努力地工作,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在游戏中,其实孩子们一直在解决问题——他们创造、实验、思考和学习,这些都对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您知道如何陪孩子玩是更高效的发展语言沟通能力的方法了吗?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天花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和繁忙的工作,为了宝贝更好的未来,陪孩子玩起来吧!

  扩展阅读:0-3岁儿童游戏能力发展里程碑

  0-6个月

  会发出一些声音(如:叫声和哭声)来得到大人的回应;能维持几秒钟的眼神对视;能认出自己的父母和熟悉的亲属;能分辨出陌生人;玩耍时,能笑着回应;可以区分友善的和生气的声音;能把玩和探索物品(用手抓、用嘴咬等);会玩拨浪鼓。

  6-12 个月:

  会玩“躲猫猫”的游戏(家长用手挡住脸,再忽然打开让孩子看到脸,如此反复,孩子预期到您会把手拿开,会开心地笑);会对他人的面部表情有反应;能主动把手臂伸向家长要抱抱;能主动把玩具递给别人;能主动把娃娃按照头朝上坐着的姿势放好;能跟着大人拍手;能模仿大人简单的动作(如:家长打电话,孩子也假装打电话)。

  1-2 岁:

  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能主动去找藏起来的物品;会在其他孩子旁边玩(各玩各的);会观察其他在周围玩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分享,会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开始对玩具有自己的偏好(更喜欢某些玩具);喜欢做一些重复的动作(如:把物件不停拿进拿出一个箱子;反复在纸上涂鸦);会在游戏中假扮一些动作(如:假装睡觉、吃饭;假装给别人一杯水);会对玩偶做出下意识的动作(如:抱抱玩具熊);会模仿特定场景下别人做的动作(比如:孩子看到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回家玩游戏时也做了指挥交通的手势);能将一件物品想象成有相似特性的另一件物品(如:用一张纸当做毯子给小熊盖上)。

  2-3 岁:

  会在其他孩子旁边玩,可能开始玩一些需要合作的简单游戏;和玩偶(娃娃、毛绒玩具等)互动时会假装它们是活的人或动物;会在游戏时使用一些假想的道具(比如:将一根木棍当做剑);会假装玩一些生活中不太常经历的场景或事件(如:看医生);能在游戏中融入一个故事情景;在游戏中的行为很具体且符合一定逻辑(如:先假装做饭,再假装吃饭);能明白哪些是家长允许或不允许玩的;开始遵守且尊重一些简单的规则(如:不能再墙上画画);能在游戏中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感受(如:“要车车”);能在游戏中表达情感。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